鸭短喙侏儒综合征(鸭长舌病、鸭短喙长舌综合征)综合防治方案
鸭短喙-侏儒综合征是由鸭源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,2014年11月以来,我国苏、鲁、豫、皖、冀等地相继出现,以雏鸭发育迟缓、上下喙短缩和舌头外伸为特征,养殖场俗称“大舌病”。该病最早于2000年在我国南方养鸭地区零星发生,然后逐渐扩散;2013年报道江苏徐州发生本病;2015年山东、河北、河南大面积发生。有研究表明,导致该病的病原是鸭源细小病毒,鸭感染后,约有20%~30%的病鸭出现生长缓慢、体重不达标、残次鸭增多,胴体品质明显下降,严重影响鸭群的出栏体重和鸭肉产品质量。
不同品种的肉鸭均可发生本病,其中樱桃谷鸭最多。通常每年10月至次年5月流行,具有明显的季节性,发病日龄多在7~25日龄,有的肉鸭一周内即可发生断腿、断翅现象,日龄越小发病率越高,发病率通常在5%~20%,出栏体重较正常鸭低20%~30%,一旦发病会迅速蔓延开来,接下来几批鸭也会发生感染。
临床上以生长迟缓、鸭喙变短变形、舌头外露下垂、跛行、瘫痪、腹泻及翅和腿易折断为主要特征。出栏鸭残次率高(最高达60%)及出栏体重小(仅为正常鸭的1/3~1/2),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