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综合防治方案
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是由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病毒(呼肠孤病毒)感染所引起的一种鸭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。本病以鸭头部肿胀,眼结膜充血、出血,全身皮肤广泛出血,肝脏肿大且呈土黄色并伴有出血斑点,体温在43℃以上,排草绿色稀粪等为临床特征,发病率为50%~100%,死亡率为40%~80%甚至100%,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一种新的传染病。
本病主要流行于秋冬季节,春季也发生,夏天发生较少,冬季为发病高峰时期。麻鸭、番鸭、半番鸭、野鸭、肉鸭和产蛋鸭等不分品种、年龄、性别均可感染发病,初次发病的鸭场和地区呈急性暴发,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常达100%。鸭群中突然出现少数病鸭,2~3天出现大量病鸭和病死鸭,4~5 天死亡达到高峰。病程一般为4~6天。再次或反复发生的地区和鸭场,发病率为50%~90%,死亡率为40%~80%。发病日龄最早的为3日龄雏鸭,500日龄的成年鸭仍有发病。
预防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:
①加强饲养管理,保持饲养环境卫生,避免交叉感染。
②采用消毒、隔离、杀菌等措施,防止病毒的传播和感染。
③疫苗接种是预防鸭病毒性肿头出血症的有效方法。目前已有多种疫苗可供选择,如灭活疫苗、重组疫苗等。
④做好防疫工作,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,协助动物防疫部门进行疫情监测和控制。 目前尚无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,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性治疗。可采用补液、输血、给药等措施,缓解病情,提高鸭子的免疫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