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短喙侏儒综合征(鸭长舌病、鸭短喙长舌综合征)发病原因
关于该病的发病原因众说纷纭,目前关于大舌病的病原还未形成一致的观点。大多数人倾向于鹅细小病毒(GPV)引起的传染性疾病,实际上该病的发生绝不仅仅是病毒因素,有众多致病因素及诱发因素参与其中。确切的讲该病为众多因素导致的肉鸭营养不良综合征(骨骼发育不良综合征)-肉鸭佝偻病。下面就常见原因进行分析。
1 病毒感染。多位学者从患病鸭体内分离到一种与鹅细小病毒(GPV)密切相关的新型鸭细小病毒(Novel duck parvovirus,NDPV)。该病毒与经典GPV亲缘关系最近,基因分析表明,与鹅源GPV的核苷酸同源性最可高达98.4%,而与番鸭细小病毒(MDPV)亲缘关系较远,在77.6%~78.8%之间。属GPV的同类变异株。据报道,张大丙用GPV阳性样品感染2日龄北京鸭,可复制出与自然病例相似的短喙症状。
2某些药物毒副作用所致。饲养早期短时间内大量使用含氟抗生素(氟喹诺酮类药物、氟苯尼考)、痢菌净(易发生光敏症)等影响骨骼发育的药物有关。
3饮用水中或饲料中氟超标。主要发病地区为盐碱地区、丘陵地区,饮水或饲料中氟含量严重超标,影响骨骼发育。
4钙、磷、微量元素(尤其是锰缺乏)、维生素(尤其是VA、VD)缺乏或比例配合不当引起的骨骼代谢性疾病。
5 高温潮湿、通风量差、密度大等饲养管理应激因素协同致病作用。
6光照强度过大,造成喙的生长发育异常。
7霉菌毒素中毒。